发布日期:2021-07-12 10:31 浏览次数:次
7月翩然而来,万物勃发,生机盎然。黄河岸边的小渔村——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树林召镇林原村桃红柳绿、鸟语花香。
早在2019年,林原村就制定了《达拉特旗树林召镇林原村乡村振兴规划(2019—2035)》,村子的品牌建设定位为“田园康养幸福地,蔬果飘香未来村——黄河之畔、生态林原”。
如今的林原村,房屋错落有致,道路干净整洁,文化墙独具特色,整个村落都呈现着欣欣向荣的景象。“我们结合村庄排涝减灾需求,落实海绵村庄和村庄生态水渠建设,大力推进村庄内部农业景观营建,构建农业景观化、景观农业化的村庄建设风貌。”林原村的村干部对记者说。
林原村以“五星达标、特色示范”建设为切入点,建设日光大棚178栋、村集体温室90栋、占地8000亩的优质蔬菜示范园区大力发展“蔬菜产业联合体”。为了将蔬菜更好地卖出去,林原村还建了物流园区,蔬菜远销北京、天津、陕西等地,村民稳定增收。
留住绿水青山,建设美丽家园。林原村的绿色发展之路只是一个缩影,随着人居环境的改善,农村牧区展现出新风貌。
数据显示,全区户用卫生厕所普及率跃升到35%,97.5%的行政嘎查村建起生活垃圾收运体系,85.3%的行政嘎查村生活污水乱排乱放得到有效管控,97.8%的行政嘎查村实现了常态化保洁,全区村庄绿化率达到30.8%。
美丽乡村入画,文明新风拂面。针对农村牧区存在的短板,我区不断健全完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农牧民的精气神也有了改变。
包头市土右旗修订完善全旗201个行政村村规民约,逐步引导村民照章依规办事,使得农村社会环境文明和谐;
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推行以村民代表常设制和村民代表会议参与重大决策为核心的“四权四制三把关”工作机制,实现了从“为民做主”到“请民做主”的转变,有效激发村民自治的活力;
巴彦淖尔市五原县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积极探索村民小组“微治理”,通过组建“微组织”、开展“微服务”、推行“微教育”、实行“微管理”、强化“微监督”,推动社会治理和服务重心向村民小组延伸……
恬淡静美的山水画卷,仍在泼墨挥写;绿色发展的恢弘乐章,正在激情奏响。“面子”光鲜,“里子”精致。一幅幅“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画卷,把万里北疆装点得更加亮丽。
——严格落实“四个不要”要求,保持现有援助政策、资金支持和援助力量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把各项政策措施落实、落实、细化、落实。
——完善助推脱贫攻坚机制,通过个人申报、跟踪走访、系统信息比对、联合研判等方式分析脱贫致贫风险,促进脱贫致富预防保险、扶贫基金等方式,实施产业、就业、综合保障等帮扶措施,实现早发现、早干预、早救助、早清算。
——继续推动落实教育、医疗保险、房建、水利等行业主管部门职责,加强部门沟通合作,完善协调联系机制,形成合力巩固成果脱贫攻坚。
——抓好扶贫搬迁后续帮扶,抓好产业、就业、公共服务、社会社区治理、社会融合。多措并举,开展后续产业扶持和就业帮扶,保稳就业、保稳富。
以近与远、量与质、毁与建为重点的顶层设计和政策措施不断巩固脱贫成果,多种创新帮扶措施向普惠、发展方向发展。 、持久性和标准化。
振兴产业夯实振兴基础
“我家有一棵梧桐树,却招不到金凤凰?我们这里也没有以前好了。”突泉县雪田乡的人,是这样感叹的。可以说,家家有业,家庭收入增加。工业的发展促进了村子的振兴,百姓吃上了“工业大餐”。
一向注重种植的雪田乡,是兴安盟振兴的“明星”。是什么“秘密武器”改变了这里的面貌?
雪田乡谜底答案:由于实行村镇政策,点面结合,各村发展提出切实可行的思路,形成一村一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格局。各具特色、优势互补、良性互动,走出一条嵌套银丰的产业发展之路。
在雪田乡金星村宏悦制衣厂的生产车间,一排排的制衣机在有序地运转着。工人们争先恐后地在几条流水线上制作服装。
“现在主要是做衣服。每天有20多名工人在这里工作,他们都是我们村的村民。产品都是按订单生产的,没有销售的后顾之忧。”车间主任刘淑霞说。
近年来,雪田乡采取“一轴、两区、三点、五特色、千万项目”的发展理念,以焦柳河为轴,土地流转,采取“合作社+村集体+农民+“基地”商业模式,在沿江村庄大规模实施旱改水工程,同时全力打造西门塔尔肉牛养殖区和安格斯肉牛养殖区此外,还将发展中草药种植、家禽养殖、板栗南瓜、品牌泡菜、品牌小米五个特色产业。
雪田乡并不是唯一闪亮的“明星”。纵观全区,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继续发力,农牧业由增产向提质转变,农牧特色产业发展格局加快,一系列扎实推进——
优势和特色产业集群不断壮大,形成乳业、玉米两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和肉牛、羊、土豆、谷物、小麦、葵花、蔬菜、羊绒、大豆、牧草等2个国家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内蒙古草原羊肉羊、河套葵花;
现代农牧产业园区和工业强镇建设成效显着。打造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3个、自治区级产业园区7个、工业强镇27个,形成了更加突出的产业主导地位,产业链深度整合、运营的县乡产业发展新格局主体在成长;
龙头企业带动能力明显增强。自治区级及以上农牧产业化龙头企业达716家,产业化联合体达416家。农牧业企业效益联动机制占比稳定在83%以上,带动更多农牧业企业270万户以上。增加家庭收入。
闪亮的数字记录了我区农牧业发展的一系列实际足迹。从传统到现代,从一手到集团发展,“一对一”、全链条发展的发展道路,让振兴的基础更加稳固。
“优”生态,更宜居的人居环境
“老夫有鸡小米,约我去田家。绿树村接壤,外斜青山。”孟浩然笔下的田园风光令人着迷。如果他去内蒙古旅行几千年,他会发现现在的天丑已经不一样了,绿树青山更让人赏心悦目。